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印发《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4-06-28 20:01:3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6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印发《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


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印发《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教发〔2004〕28号


  现将《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实施。

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西部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西部地区人民的艰苦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一)各级各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取得明显进展,到2003年,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1%,比199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积极发展。民族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由1998年的552万人发展到77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35.5%左右。职业教育、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人才。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73万人发展到235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由1998年的3.2万人发展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和若干所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西部地区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西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7.22年,从业人员中,二、三产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分别达到9.57年、10.77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过去三年又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教育改革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已基本确立,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有力推动和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招生、考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积极推进。

  (三)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到2003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98年的90.7%、79.8%和58.8%提高到96.1%、90%和68.6%,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也稳步上升。职业高中、普通中专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98年的30.9%和67.2%提高到46.3%和75.3%,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由1998年的22.3%提高到27.0%。随着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四)教育投入增长较快,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明显增加。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投入,主要面向西部地区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每省重点建设一所大学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使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总收入由1998年的60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94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由465亿元提高到826亿元,从1999年到2002年仅国债向西部教育投入资金就达62亿元。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师待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育信息化开始起步。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已初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对完整的结构格局,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为西部地区教育的振兴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振兴,越来越依赖于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水平。

  当前和今后几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西部教育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西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西部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上马,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部地区将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三产业、城镇和东部地区转移,都对西部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5到10年,西部地区高中以下各学龄段人口呈下降趋势,整体上规模发展压力相对减轻。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使西部教育有望以信息化为载体,奋起直追,缩小差距。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部地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西部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居民特别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弱,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加之自然条件差,少数民族众多,“双语”教学任务重,教育成本高,体制有待理顺,机制不够灵活,一些地方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尚未普及,青壮年文盲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偏小,职业教育薄弱,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西部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与高层次人才的不足已直接影响到西部开发重大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手段和信息化程度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合格教师短缺,代课教师相对较多,教育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进,教育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坚持不懈,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争取用5到10年,使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跃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三、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要点、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思想,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加大国家对西部教育发展的支持与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西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

  (二)战略要点

  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长远规划与现实需要,结合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后几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战略上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全力攻坚。集中各方面力量,坚决打赢“两基”攻坚战,用五年时间,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质量。

  --重点突破。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升教师与管理队伍素质,努力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扩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多种途径支持西部地区扩大高等教育和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布局结构,使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跃上新台阶。

  --实现跨越。大力发展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积极推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努力实现西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三)主要任务与目标

  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到2007年,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地区普及小学六年教育,普及初等教育的地区通过“两基”验收,已实现“两基”的地区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到2010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

  2、发展学前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逐步提高入园(学前班)率,努力使已实现“两基”地区的绝大部分城乡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城市地区基本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学前班)需求。

  3、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大中城市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适度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争取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200万人左右,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占50%以上,毛入学率达到65%左右。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别是初中后职业教育(包括短期培训)得到较大发展,使西部地区绝大多数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基本满足农民学习实用技术的需求,使西部地区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有明显提高。

  4、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调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布局与结构,多种途径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形成高层人才流向西部和在西部留住的机制,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争取到2010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8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20万人左右。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扩大,在学研究生人数达到32万人左右,每十万人平均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一批重点学科或专业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高等学校能够解决一批西部开发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技术难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5、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强西部地区网络建设和管理、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高西部教育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西部地区初中都拥有计算机教室,小学都有卫星教学收视点,小学教学点都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高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有条件地区的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建有校园网或局域网,西部学校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和校园网数显著提高。所有中学和有条件的完全小学均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多种形式和层次的远程教育广泛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能传送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的中小学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6、加强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

  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到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左右;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大幅提升,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有较大增加。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各级教育的教师结构性短缺得到基本解决,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得到初步遏止,代课教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素质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7、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取得明显进展

  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得到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由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充分支持、政府对弱势人群予以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逐步确立。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在城市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参与率,促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终身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8、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0年,使西部地区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现有D级危房全部消除,危房率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符合国家建设标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体设施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西部开发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西部教育的紧迫性与艰巨性,将教育摆在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加强领导,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做好统筹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大的决心、更得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推动西部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一)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依法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在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范围,建立和完善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利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教育,同时加大省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财政转移支付中间环节,确保转移支付经费使用到位。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和项目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专项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好各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

  (二)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西部教育投入

  制定和完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出资办学,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抵扣政策,完善教育收费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继续利用彩票收益支持西部教育。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通过科技创新和知识贡献,获得广泛社会支持,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

  (三)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在高等学校继续实施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特别是到县、乡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学生,实施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财政适当支持的资助政策。以地方政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四)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挪用、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思想,加强规划,防止结构性浪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中小学收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乱收费,认真落实中小学收费公示制度和学校收费巡查制度,要做好中小学助学金的发放工作。

  五、着力实施五项重大工程(计划)

  (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中央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

  西部各省(区、市)政府要统筹使用好中央下达的各项资金,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当地农村现有初中学校的改扩建步伐,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满足更多确需寄宿的农村学生的要求,切实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适当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多民族学生合校。加强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中央和省一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对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等措施,切实解决失学、辍学问题。

  (二)西部教育信息化工程

  积极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升级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扩容,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罗地网”。

  加快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推进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高等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学校在当地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和载体作用。

  加强符合西部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支持西部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中东部优秀网络教育资源向西部的传输,向西部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

  (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振兴工程

  中央和省一级财政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县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成为当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骨干力量。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以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采取政府适当补贴、学校适当减免学费、学生适当交费并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的方式,扩大东部和大中城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西部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

  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统筹利用东西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以“学校+企业”、“学校+实训基地”、“农村+城市”、“东部+西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企业职工、农民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及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培养。

  支持西部地区通过改建、扩建和新建等形式,发展一批特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有条件的市(地)因地制宜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支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和西部地区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四)西部高校创新与发展工程

  支持西部地区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进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好“十五”“211工程”,并继续支持西部每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办好一所较高水平的大学和培育一批知名学科,发挥龙头与辐射作用。支持西部高校加强面向西部大开发需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建设,构筑科技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西部高校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计划,加强西部高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加强机制创新,完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能广纳海内外人才为西部所用和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五)西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教师培养工作,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合格教师。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志愿者到西部地区任教。设立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其它优秀人才到西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从事一定时期的教师工作。试行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地区学校实习任教制度。国家和地方财政设立“奖教金”,对在艰苦、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任教且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西部高校与东部及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力度,努力提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水平。

  大力加强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与管理水平。

  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制度创新;调整结构,优化教育资源

  (一)巩固与完善教育管理新体制

  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责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巩固与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继续推进中央、省与地(市)三级办学。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加快招生、收费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防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

  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转变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办学与教学模式,开放办学。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订单式”教育,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积极为未能升学的青年提供各种就业培训。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资源,特别是农村的村小,通过日校办夜校等多种形式,积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开展实用技术和文化培训,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提升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认真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在西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高等农林、师范、医学和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采取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知识咨询等各种方式,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农村文明建设上,发挥高等教育为农服务的作用。

  (三)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扩大教育资源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努力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法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保障合法权益。在城镇地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深化公办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在西部地区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

  进一步加快编制核定工作,规范编制管理,完善编制定期调整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统筹分配县内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职能。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强化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坚持从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择优录用教师,并逐步提高中小学、职业学校新聘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改革学校人事制度,转换用人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和到农村任教服务期限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从事1-3年的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1年以上的在乡任教经历。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坚决清退代课教师。

  推行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聘任制,积极建立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制度体系。

  改进和推行高校教师聘任制,改善新任教师的学位、学科和学缘结构,切实加强西部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五)加强制度创新,促进依法治教

  实现教育的事业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的有机统一,大力提高管理效益。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建立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与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的督导与评估体系,形成鼓励各地积极进取的激励机制。严格监督检查和过程管理,形成廉洁高效的教育工程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支援和指导西部教育发展的稳定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为重点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构建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学校章程,完善学校领导、管理、治学体制,建立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六)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切实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标准化和办学规范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进一步推进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继续加强以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的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利用小学学龄人口下降的有利时机,鼓励多样化地举办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构建早期社区教育网络,使学龄前儿童家长和看护人都受到儿童早期教育、卫生保健和营养等多方面的指导。

  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发展综合性高中和多种类型的非正规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面向西部大开发需要,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科技贡献和社会服务方式。加快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七、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

  继续在高等学校设置、招生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倾斜,不断扩大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增加西部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机会。继续在学位授予点审批和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倾斜,增强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在实施全国性的重大教育工程时,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快改善西部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信息化水平。继续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利用彩票公益金,大力支持西部地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和高校少数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大力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继续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西部地区教育

  1、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援助实效

  继续实施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启动“县对县”教育对口支援和职业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支援地区所派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到贫困地区支教人员的工资,由支援地区的财政负担。受援学校教师到支援学校学习培训的费用原则上由支援地区财政负担。对口支援应突出重点,提倡抓住某一项具体工作,从设计到完成,硬件、软件充分衔接后,以“交钥匙”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尽可能减少受援方配套资金。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广泛支持

  积极鼓励东、中部地区的社会力量到西部办学和东、中部的高等学校与企业到西部合作举办民办机制的独立学院。鼓励东、中部地区和海外人士、组织以各种形式支持西部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向西部地区教育的捐赠。制定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津贴、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西部地区任教。

  3、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教育开放,继续实施西部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西部教育发展服务。继续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西部教育的支持。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西部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人防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

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人防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
漯政〔2006〕6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人防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七月十二日

           漯河市人防工程建设管理规定

  一、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设、维护和使用管理,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确保人民防空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根据《人民防空法》、《河南省实施<人民防空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人民防空工程(以下简称“人防工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疏散、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

建的地下防护建筑(含与其配套的地面附属设施),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以下简称“防空地下室”)。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的建设、维护和使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是我市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人防工程建设、维护和使用的管理工作。
  各县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建设、维护和使用的管理工作;各区人防工程建设、维护和使用的管理工作由市人民防空

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建设、房管、土地、财政、消防、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人防工程建设、维护、使用管理的配合工

作。
  第五条 人防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量力而行、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坚持长远建设与

应急建设相结合,坚持国家投资与社会筹资建设相结合。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人民防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本级政府依法负担的人民防空建设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

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主管大军区和省的有关规定,负担人民防空建设费用。社会负担的人民防空费用应当按照国家、省规定的标

准由市、县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征收。
  第七条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有得到人民防空保护的权利,都必须依法履行人民防空的义务。
  第八条 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建设、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并享受国家、主管大军区和省、市人民政

府规定的优惠政策。
  人防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
  第九条 对在人防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规划与建设第十条 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按照法

定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 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城市人防工程的总体规模、防护等级和配套布局;(二)人防指挥通信、人员掩蔽、医

疗救护、物资储备、防空专业队、疏散干道等工程的布局和规模;(三)已建人防工程加固改造和平时利用方案;(四)城市现有地下空间战时利用

和改造方案;(五)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主要方面和项目;(六)其他应当规划的内容。
  第十二条 经依法批准的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确需改变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 市、县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编制本级人防工程建设中长期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

核,报上一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人防工程建设分工和经费来源按下列规定执行:(一)人民防空指挥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组织修建,建设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

预算安排;(二)公用的人员掩蔽工程和疏散干道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组织修建,建设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国家预算补助和人民防

空主管部门筹措解决;(三)医疗救护、物资储备、重要经济目标和防空专业队防护等专用工程,由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修建,建设经费列入基本建设

投资计划;(四)单位的人员、物资掩蔽工程,由单位负责组织修建,建设经费由单位自筹;(五)防空地下室工程,由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负责组织修建

,建设经费由单位或者个人筹措。
  第十五条 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危房翻新)的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主管大军区和省有关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

地下室。新建防空地下室的抗力等级和战时用途由市、县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六条 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标准:(一)新建10层(含)以上或者基础(含桩基)埋置深度超过3米(含)以上的民用建筑,按不少于地面首层建筑

面积修建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二)新建除第一项规定和居民住宅以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按照不少于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修

建6级防空地下室;
  (三)新建(包括翻新)除第一项规定以外的人防重点城市的居民住宅楼,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B级防空地下室。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不宜修建防空地下室的,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可以不建,但必须按照应修建防空地下室面积所需造

价缴纳易地建设费,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组织易地建设:(一)采用桩基且桩基承台顶面埋置深度小于三米(或者不足规定的地下室空间净高)的;(

二)按规定指标应建防空地下室的面积只占地面建筑面积首层的局部,结构和基础处理困难,且经济很不合理的;(三)建在流砂、暗河、基岩埋深

很浅等地段的项目,因地质条件不适于修建的;(四)因建设地段房屋或地下管道设施密集,防空地下室不能施工或者难以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的


  第十八条 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依法保障人民防空工程出入口和相应的地面配套工程所需用地;其中单独修建的人防工程所需用地,

依法予以划拨。经划拨的人防工程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第十九条 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应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的,建设单位在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必须先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

费。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批准减少应建防空地下室面积或降低防空地下室的防护标准。除国家规定的减免项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批准减免易地建设费。
  第二十一条 防空地下室必须与地面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第二十二条 按国家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的,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单列。所需资金由建设单位筹措,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并纳入各级基本建

设投资计划。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在批准城市民用建筑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时,应包含防空地下室建设投资计划,同时抄送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防空

地下室的概算、预算、结算,应执行人防工程概(预)算定额。
  第二十三条 按规定应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实行建设项目报建联合审批制度,县级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参与联合审批。负责

防空地下室的建设审批,包括立项、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新建民用建筑项目,依规定应修建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建设单位应到人防主管部门申请核定防空地下室设计要求。经核定后

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依国家颁布的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
  第二十五条 在对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设计文件组织审核时,应有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参加,负责防空地下室的防护设计审核。未经审

核批准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规划部门不得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开工。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审核批准的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人防工程建设的规范、标准等要求进行施工。确需变更

的,必须经原设计审核批准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人防工程建设实行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人民防空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可

委托具有资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项目,应办理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质量监督手续,否则,不得办理地面民用建筑质量

监督手续。
  第二十八条 单独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开工报告,并附“人民防空工程设计文件

审查批准书”。开工报告经批准后,方可组织开工。人防工程的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按照审核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和国家有关要求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第二十九条 从事防空地下室监理的单位必须由具有相应工程监理资质,在规定的资质范围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以及审核批

准的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监理合同,公正、自主、科学地开展工作,公平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监理单位

有关人防法律、标准、设计专业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条 修建防空地下室选用的防护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 防空地下室竣工后,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按照《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人民防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审查

,经审查合格的,颁发认可文件;经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并限期整改;整改后经验收仍不合格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并按规定

追缴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
  防空地下室竣工验收实行备案制度,建设单位在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时,应当出具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核发的《防空地下室竣工验收备案

意见书》和《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审查备案意见书》,没有认可文件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备案。
  第三十二条 人防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

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三、维护管理
  第三十三条 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定期维护、保障使用。人防工程隶属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岗位责

任制度、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制度、消防防汛安全责任制度、维修保养档案等制度。
  第三十四条 人防工程维护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公用的人员掩蔽工程和疏散干道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二)人民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

业工程,由工程隶属单位负责;(三)用于单位的人员与物资掩蔽工程、防空地下室工程,由工程隶属单位负责。已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主体结构、

防护设备、防护设施,由工程隶属单位或个人负责,其它设备设施由使用单位或个人负责。
  第三十五条 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应当根据工程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维护标准。人防工程的

维护管理费用,按国家《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其他作业影响人防工程安全的,建设单位应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人防工程的责任和义务,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擅自占用人防工程或人防工程用地;(二)堵塞人防工程

的进出口、通风口或通往人防工程口部的道路;(三)在人防工程内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品;(四)向人防工程内

部或孔口附近排泄废水、排放废气或者倾倒废弃物;(五)在人防工程顶部或安全范围内(周边5米以内)爆破、打桩、采石、取土、埋设各种管线

和修建地面工程设施;(六)其他损坏人防工程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造人防工程。为方便使用,确需改造的,应按管理权限报上一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并按人防工

程有关技术规定、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改造人防工程不得降低原工程的防护等级和密闭性能。
  第三十九条 禁止擅自拆除人防工程。
  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的,应按下列规定报批:(一)经国家批准建设的工程,报国家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二)4级以上工程、指挥工程、疏散

主干道工程、300平方米以上5级工程,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三)本条(一)、(二)项规定以外的工程,由市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经批准拆除人防工程的拆除单位,应按规定补建不小于原工程拆除面积、不低于原抗力等级的人防工程;因地质条件复杂、拆除

面积小等原因补建有困难的,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可不予补建,但应按补建人民防空工程面积所需造价缴纳易地建设费,由人民防空主管部

门统一补建。
  第四十一条 严格控制人防工程报废。对不符合防护标准和质量标准、没有加固价值并符合国家规定报废条件的人防工程,经人民防空主管

部门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权限批准后,方可报废。经批准报废的人防工程不再补建、补偿。
  第四十二条 拆除、报废人防工程,工程隶属单位应当制定拆除、报废方案,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拆除、报废。拆除、报废

人防工程,应当保证施工质量,消除安全隐患。
  四、开发利用
  第四十三条 人防工程平时开发利用,坚持有偿使用、用管结合的原则。平时开发利用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在战时或紧

急状态下,使用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统一调整使用。
  第四十四条 使用人防工程,使用单位或个人应与工程隶属单位或个人签订人防工程租赁使用合同。
  第四十五条 人防工程使用单位或个人应和工程隶属单位或个人,自开发使用合同签订后5日内,持下列资料按管理权限向市、县人民防空主

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申领《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证》:(一)申请书;(二)使用单位或个人和工程隶属单位的合法证件;(三)《人民防空工程基

本情况登记表》;(四)双方签订的《人民防空工程租赁使用合同》;(五)双方签订的《人民防空工程消防安全责任书》;(六)法律、法规、规章规

定的其他资料。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发给《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证》。
  第四十六条 使用人防工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持《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证》到公安、卫生、工商、消防、税务等部门办理相关证

照。
  第四十七条 使用人应按有关规定及合同约定,安全、合理使用人防工程,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不得损坏工程设施、设备,不得降低工程

的防护效能,不得擅自改变工程用途和转给他人使用。使用人确需改变用途、转给他人使用或者使用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

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四十八条 使用人防工程应按国家规定或双方约定的标准,向人防工程隶属单位缴纳人防工程使用费。
  第四十九条 公用人防工程使用费按照《人民防空财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和使用。单位人防工程使用费,应主要用于人防工程的维修、养

护或建设。
  五、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警告,并可按下列规定给予罚款:(一)城市新建

民用建筑,违反《人民防空法》和《河南省实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不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又不缴纳易地建设费的,由

县级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警告,责令限期修建或补缴易地建设费,可以并处应当修建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三十元以上、

五十元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最高不超过十万元。(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

为,可按照下列规定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应当依法赔偿损失:1.侵占人民防空工程,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二

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面积在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二万

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2.不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和质量标准修建人民防空工程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3.违反国家规定

,改变人民防空工程的主体结构,拆除人民防空工程设备设施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危害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和使用效能的,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

三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4.拆除人民防空工程后拒不补建,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

三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面积在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对个人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三

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5.向人民防空工程内排入废水、废气或者倾倒废弃物的,对个人处以三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以二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一)贪污、挪用、截留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维护管理费的;(二)擅自批准不修建防空地下室的;(三)不按规定履行审批和监督管理职责

,致使人防工程出现重大损毁,丧失防空效能的;(四)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民用建筑,是指除工业生产厂房及其配套设施以外的所有非生产性建筑。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国务院关于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



河南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批〈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请示》(豫政文〔1998〕17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你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较重。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的关系,实行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实现省域耕地总量动
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到2010年,全省耕地减少量不得超过14.87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11.20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得少于15.87万公顷;确保全省耕地
保有量不低于812.03万公顷,做到省域范围内耕地总量只增不减,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689.4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5%。
四、按照《规划》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分类指导和调控。豫东、豫中平原地区,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豫西山地、丘陵地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逐步实施陡坡耕地
的退耕还林、还牧,加大坡地改梯田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黄河沿岸丘陵、平原地区,要结合防洪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河高滩地。
五、在《规划》的指导下,尽快完成省以下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将《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并确保各级规划特别是县、乡两级规划的修编质量。在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审批建设用地,更不得未批先用土地。
六、要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规划》是你省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具有法定效力。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审核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审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划定基本农田保
护区,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都必须依据《规划》。
你省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国土资源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



1999年7月1日